外资加码人身险公司持股比例的时限正在逼近。3月5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释放对外资放行的信号,而保监会新修订的股权管理办法即将颁布。曾经外资在人身保险机构中持股50%的上限届时打破,那么,这一放闸究竟能让外资人身险公司掀起多大的波澜?
放闸进入倒计时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18年工作的建议中提到,要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虽然并没有提及人身险公司,但是这方面的放闸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了。
事实上,保险业外资限制的放开已释放多次信号。据了解,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容中,对于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有着明确的表述——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2017年7月,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表明了在操作层面酝酿细则。2017年10月举办的中国寿险业峰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表示,保险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稳步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外资进入健康和养老保险等领域。 2017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介绍中美两国元首北京会晤在经济领域达成共识的有关内容时,进一步明确了外资持股人身保险公司比例放行的时间表:三年后放宽至51%,五年后不再受限。
依据股权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对股东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诚信状况、资本金实力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这对于中外资股东一视同仁。随着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公布,人身险外资股权占比放闸已进入倒计时。
曾经的合资尴尬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保险业属于外商投资限制性行业,其中人身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财险公司没有外资比例上限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也明确规定,“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0%”。因此,目前在中国人身险市场上,除了友邦保险为特殊历史背景下设立的外资独资公司外,其他公司均为合资性质,且外资股东持股合计不得超过50%。
尽管外资很难控股,但中国庞大的保险市场还是吸引了不少国外保险巨头的加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已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公司,其中有28家为寿险公司。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外资保险机构仍面临着发展相对缓慢、市场份额占比较低的困境。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85家寿险公司中,外资寿险公司数量占比近1/3,但总体市场份额不足7%。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造成这一现象的除分支机构少、品牌认知度缺乏、政策限制等原因以外,经营理念的区别也是限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中外资持股比例相近,话语权不明确,就容易产生纠纷,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陷入尴尬的境遇。”上述业内人士说道,此前合资公司董事长与总裁往往由中外股东双方各自担任,矛盾不断,如目前的中法人寿、新光海航人寿等未走出困境。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外资寿险公司为了寻找出路,曾经历股权变更。
放闸下的外资蓝图
伴随着股权占比的放开,外资人身险公司也将迎来发展的新蓝图。在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通知》中就提到,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将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依法依规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以及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运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同时,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推进外资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等。
而在保险公司方面,2017年9月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曾指出,监管部门将重点着手以下两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保险机构吸引力。一是对于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鼓励其进入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参与保险业经营的新模式,支持其参与国家和保险业的各项改革,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对于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机构,将进一步优化准入政策,通过引入更多优秀的境外保险机构,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行业有序竞争。
陈文辉强调,中国保险业仍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外资保险公司要坚定对中国对外开放和保险市场发展的信心。要立足和适应中国市场,不断调整、完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运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守“保险业姓保”,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的核心功能,努力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在实现自身壮大的同时,为中国保险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
短期格局难更改
实际上,外资股权占比的放开,不仅能化解双方股东因权利纷争产生的矛盾,解决“合资病”,从整体保险业来看,也将带来众多好处。陈文辉此前总结称,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产品,推动了行业改革发展;在合规和风险防控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坚守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积极防控风险,推动了市场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朱俊生认为,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比例突破50%,并将逐步放开,这意味着外资进入保险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在合资公司中可以谋取控股地位,甚至还可以以独资子公司的形态经营,从而增强了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灵活性与自由度。
一般认为寿险资金量大,关系到国计民生、金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但在朱俊生看来,开放和竞争才能真正提高市场效率,保护消费者利益。
对于是否会对中资公司的经营产生冲击,朱俊生表示,中资公司的竞争力从来都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被保护出来的。例如,我国家电行业与汽车行业竞争力的两重天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未来期待更多的外资独资公司开展业务。
“即使外资持股占比提升,只意味着外资方在公司的经营方面具有了语语权,但是公司分支机构开设、业务范围拓展、融入本土文化、有效激励员工才是需要外资在经营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一位外资险企负责人表态,目前来看,外资持股比例放宽对保险业的影响不会很明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