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专利保险在我国落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维权保障,并通过质押解融资之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出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运行模式。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专利保险的认知仍有很多空白。本期《保险周刊》特别策划了一组报道,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我国专利保险市场的“喜”与“忧”。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一直是我国科技型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300336,股吧),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2013年,当广东省佛山市玉玄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李明作出为4项专利购买专利保险的决定时,大概没想到,仅仅过去几个月,公司就获得82173元的专利维权费用赔付,并成为“国家专利保险试点”首宗赔付案件的主角。
然而,这并非个案。在对专利保险探索的近5年中,全国试点范围已扩大至72个地区和单位,人保财险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保险唯一战略合作伙伴,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为6780家企业的近14000件专利提供风险保障167.78亿元,并以专利质押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超1.55亿元,其中300万元由险资直接投放。
将金融资源与知识产权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补偿企业的维权损失,拓宽融资渠道,更有利于金融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保险作为重要金融工具之一,正在将自身铸造成一把“利剑”,变无形知识产权为有型金融资产,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境。
从首案到全国试点 保险“利剑”守护专利权
尽管专利保险也面向个人投保,但其并不为普通个体消费者所熟知。所谓专利保险,就是把保险业务导入到知识产权保护后推出的新商业险种,投保人以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保险期间,一旦投保人遭遇侵权行为,保险公司就会按照合同约定向投保人在专利维权过程中支出的调查费用、律师费用等进行赔偿。
佛山市玉玄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医疗保健器材的企业。2013年,公司为其4项专利购买了专利保险。此后不久,公司发现其专利产品“电磁治疗仪”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遭到涉嫌侵权销售,并于当年4月将12家涉嫌侵权企业告上法院。2014年1月,当李明从人保财险佛山市分公司负责人手中接过8万多元的专利维权费用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公司的专利产品遭到侵权,在维权过程中已花费了50多万元。通过参加专利保险,从经济上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增强了企业维权信心。这是知识产权保护很大的进步。”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活跃的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成为其迫切的需求之一,专利保险对此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红近日透露,从2012年4月至今,该省已有8个市开展了全国专利保险试点,推出了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等13个知识产权险种。
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责任保险事业部周宇腾向记者介绍,作为首家在广东省开展专利保险业务的公司,如今已将试点区域推广至佛山、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惠州、汕头等地。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累计承保企业699家,保障专利3724件,提供风险保障2.9551亿元。
事实上,除广东省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专利保险试点工作正分3批在全国进行推广,为期均为3年。2012年4月,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辽宁省大连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镇江市被指定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同年11月,第二批试点城市定在辽宁省沈阳市等20个地区;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关于在广州市等地区和单位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及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广州市等72个地区和单位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
另一家积极推广专利保险的公司,平安产险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在2016年成立了专项小组,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针对专利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仔细解剖,划分为申请、应用、保护、失效四个环节,并从中寻找、分析现行专利技术潜在需求痛点和可保风险。
质押融资“中山模式” 推动科技型企业价值变现
初创型科技企业成败取决于资金充足率,然而无奈银行贷款门槛高且手续繁琐,让“轻资产、难抵押”又急需资金的他们一度陷入苦恼。
专利质押融资保证保险是带动科技型企业价值变现的有效工具。企业用专利权质押方式向保险公司合作银行申请贷款时可通过购买保险增加信用度,以此实现“纯”专利权质押贷款。近年来,该种保险作为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有力探索,先后在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开辟出专利质押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激发创新活力起到关键作用。
比较具有示范意义的是广东省的“中山模式”,其在专利质押融资业务中创新引入“政府+保险+银行+评估公司”的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由中央、市级财政共同出资4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当贷款发生损失时,四方按54:26:16:4比例分担,通过风险资金池撬动合作银行贷款投放量并承担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该模式一方面通过设立贷款限额控制、四方风险比例分担、风险补偿资金和风险叫停等多种机制,实行严格的项目风险管控;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贷款年化成本。
位于坦洲镇的中山市鑫光智能属于一家典型的技术型企业,已拥有44个实用新型专利。但在公司业务扩张的关键时期未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贷款用于资金周转,苦恼之时,鑫光智能得知了专利质押融资保证保险项目,从该时起到材料审核大概半年多的时间,300万元贷款便打入了鑫光智能的账户,且由于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企业首年综合贷款年化成本仅4.48%,在融资渠道和全国各类专利质押贷款中成本最低。
实际上,保险在“中山模式”中扮演着保险人和担保人的双重角色。人保财险中山市分公司国际保险部陈纪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不仅承担投保项目16%的损失,还对除银行份额外的74%进行先行赔付,以最快的速度化解银行的高逾期赔付率,保证项目长效运营。保险公司具有对风险进行赔付并获得法律认可的代位追偿权的特殊处理办法,可以完善追偿机制并使该项目追偿程序顺畅流转。”
遭遇“成长烦恼” 数据积累不足成主要障碍
目前,国内有多家商业保险公司正在不同试点地区开办或尝试开展种类繁多的专利保险业务,主要险企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保险、华泰保险和信达财险等。比如,人保财险在专利侵权保障和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共推出7种产品,产品种类最为丰富;平安产险推出的专利保险产品中,最有特点的是“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聚焦专利维权执行难、侵权时间不确定、赔偿金额低于维权投入、无效抗辩成本高、维权结果难以预测等几个痛点,加上先行赔付机制,对专利权人的维权进行全面保障,总承保保额近18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专利保险起步较晚,无论是在产品开发还是试点推广上都存在诸多“成长的烦恼”。
除上述几家险企,很多保险公司开发专利保险产品的条件还不成熟。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教授董慧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专利保险专业性强,成本投入大,且存在较高的逆选择风险。这种逆选择风险往往来自企业“带病投保”情况,在实际遭遇侵权行为后再来投保,造成专利保险的出险率偏高,因此需要险企投入大量的事前调查成本。
专利保险发展面临的另一难题则是我国企业普遍维权意识淡薄,购买专利保险意愿不强。“专利维权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项“奢侈品”,相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会把长远的技术规划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专利并非中小企业的必需品。”佛山市知识产权协会首席顾问专家刘羽波如此表示。投保企业少自然会导致保险公司相关数据积累不足,而恰恰只有当保单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符合大数法则的标准时,才能对专利保险的保费进行更科学的定价,也更有利于其大规模推广。
如何化解专利保险的“成长烦恼”?董慧娟认为,政府应在宏观层面注重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提高潜在投保人的风险意识及对专利保险产品的认知,并加大相关数据的收集、建设和完善工作。
当前,培育良好的专利保险市场环境很重要。平安产险相关业务负责人建议,由产业或行业的主管部门牵头,知识产权主管部门配合,保险公司具体参与,形成一套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此外,还要推动成立专利价值评估机构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同时通过整合专利申请、运用、保护各个环节的专业咨询资源,在承保前后为中小创新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保险公司虽已开发出比较新颖的专利保险品种,但却并未将其落地进行实际承保,一方面源于没有找到符合标准的项目,另一方面难免担忧风险过大。对此,保险公司可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合作,借助专业人士力量科学抵御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 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