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保险业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产品保障功能凸显,保费增速有所放缓。构成保险业生态圈的222家市场主体表现不尽相同。其中,有的公司由重规模转向重价值,有的过起了“苦日子”,还有的在调整中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
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公司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处于调整期的保险业迎来新的竞争格局。2018年,你追我赶的场面将更加激烈,一些公司也将在找回初心的路上加速回归保障本源。
2017年,转型先人一步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泰康保险、新华保险、中国太平“老六家”,日子过得明显比其他公司好一些。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保障型业务占主导,投资稳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从容得多。
实际上,“老六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已经把其他四家甩在了身后,两家公司在市场上从暗战到明斗,“相爱相杀”多年。
一直以来,中国人寿在保险市场上都以“一哥”的面孔出现,但这改变不了其市场份额下滑的现实。在中国人寿近几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市场份额”已成必答题。
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回答市场份额问题时曾这样表示,“不追求总保费在市场上的份额,但底线是保持市场第一。”
追兵来势汹汹。多年前,中国平安的“超人计划”启动,这一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寿险市场上超过中国人寿。
“超人计划”进展怎么样了?从最近两家公司公布的保费数据来看,2017年中国平安保费收入6046亿元,中国人寿集团在公布保费收入时则用了“突破6000亿元”这一表述。两家公司在保费总规模上已处同一量级。
从保费构成来看,中国人寿集团寿险公司保费突破5000亿元,中国平安寿险公司保费为3689亿元,“超人”仍有不少路要走。
放眼2018年,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科技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打造数字化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则提出“在‘金融+科技’战略驱动下成就更辉煌的未来”。
大型保险公司各有千秋,你追我赶在2018年会更激烈,而这种良性竞争也有助于整个保险业的转型。
先行转型的大型保险公司做加法,中小公司则要做减法。去年以来,保监会叫停了非寿险投资型业务试点,加强了中短存续期业务监管,一些中小公司赖以扩张的“捷径”被堵死。2018年,这些公司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优化产品结构,压缩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规模,提高保障型业务占比。
2018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出的信息显示,今年保监会将巩固扩大相互保险、互联网保险等领域试点,实现保险供给多元化,同时继续推进意外险定价机制、经营销售、商业车险等改革。这都有利于推动保险回归保障,让保险公司充分竞争。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在市场主体之间,要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监管部门将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完善监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等,来引导和促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
来源:新华社 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