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金融业宣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为中美元首会晤在经济领域达成的一项重要成果。市场方面认为,这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金融服务业最大的自由化举措之一,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具有深远意义。
承诺在短期内向外国投资者全面开放金融部门,允许外国企业成为中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对于这一重磅之举,全球市场反响强烈。这项被外界期待已久的举措将有助于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治理标准相接轨,参与全球更高水平竞争。
在这一揽子开放框架中,中国的保险业也占一席。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意味着外国企业将可以自由购买或者管理保险公司。
毋庸置疑,对正处于行业重塑中的中国保险业来说,这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金融市场开放初期,设置所有权上限是保护本土公司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日趋成熟,金融主体对国际竞争的适应性不断提高,引入外资控股保险机构的竞争,对进一步推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引进外资,中国保险业并不陌生。事实上,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保险业恰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始于九十年代初期,并曾受益于此。1992年就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友邦保险公司,为中国保险市场引入了代理人制度。1996年,由加拿大宏利旗下的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核心成员——中化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保险。
截至今年9月,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公司,下设各级分支机构1800多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出于对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量,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仍处于“试水”阶段。友邦保险仍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独资营运牌照的非内地人寿保险公司。
经过26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保险业共有28家外资人身险公司和22家外资财产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发展相对缓慢、份额占比仍然较小等问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外资财险、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和6.53%。
股东间的分歧是困扰外资险企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方股东的整体策略偏于保守。股东间的博弈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外资险企在经营上表现不佳,往往会使得外方股东失去投资热情,打起退堂鼓。中法人寿即是一例。在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不参与增资后,其股权比例已经由此前的25%降至3.33%。最新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法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776.16%,处境堪忧。
如今, 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坚定不移地扩大改革开放,可以让各方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境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促进金融市场规制与国际标准进一步接轨,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可以让中国保险企业加快转变经营理念,改善公司治理,同时,开放也将帮助有实力的中资保险机构更快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打开,也将促使其有更大动力在中国市场上投入更多资源、持续经营。
无论何时,改革开放都是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抉择。面对未来更高水平的竞争,国内保险公司是否能够应对?监管部门是否做好准备?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金融监管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当下,对于中国保险市场来说,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进一步打开,这对于治理乱象、回归本源的中国保险业来说,将看到发展的曙光。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