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香港保监局公布2017年上半年保险业的成绩。
上半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为2367亿港元(单位下同),同比上升14.1%。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同比上升15.1%至2112亿。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收入上升16.1%至1812亿,而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收入则上升8.3%至151亿。退休计划业务的供款录得12.7%的增长至122亿。
个人寿险业务分为有效业务和新单业务。新单业务保费代表统计时期内新售保险的保费收入,有效业务保费代表统计时期内续期保险的保费收入。
期内,新单业务方面,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同比下跌0.9%至809亿。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下跌5.4%至750亿。另一方面,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则上升158.8%至54亿。
总结:有效业务同期相比上升,但新单业务首次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内地访客业务的影响,下面进一步分析一下新单业务。
新单业务概况
下表简单列出新单直接个人人寿业务的保单数量与保费情况。
*标准化保费=10%*整付保费+年度化保费
总结:新单业务标准化保费略微高于去年同期,而保单数量却增加很多。保单数量多说明投保的客户实际上多了,但是保费并未增加,说明每张保单平均的保费水平下降。虽然没有具体内地访客的数据,但是可以推测,内地访客的保单并未减少,只是面向的客户群体是更多的中低资产客户,对于内地市场未必是坏消息。
再结合不同保费年期的数据(不具体列明),可以发现5年期以内的短期供款保单减少,10-25年长期供款保单增加。5年期以内通常以储蓄分红险为主,10-25年长期供款大多数以重疾险为主。说明客户更青睐保障型产品,重疾险成为2017年香港保险公司的主战场,先知先觉的保险公司都发力重疾险。
2017年香港保险的重疾险,从早期理赔还原保障、多重保障、癌症保障、心脏中风保障、结合运动程式、男性保障、先天性疾病保障、良性病变保障等等,各家保险公司百花齐放各显所长,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对于投保香港保险的客户是非常幸运的。尽早投保香港保险,从重疾险开始。
还有,香港保险仍然以美元和港元保单为主,美元单不但最多,而且所占比例较2016年上半年增加,也反应市场对美元产品的需求。
保险公司业务新单业务排名
下表列出香港市场主要的保险公司新单业务排名,友邦和保诚仍然是。
*标准化保费=10%*整付保费+年度化保费
友邦业务持续增长,稳居首位,而保诚业务开始萎缩,呈负增长,中国人寿海外由于产品转型,也出现负增长。这三家公司占据了香港整个保险市场一半的业务量。值得一提的是太平,一款金钻可以让太平暴涨16倍。而大都会却低调发力,业务增长很快,期待大都会在重疾险上多下功夫,虽有诚意,但需求点不对。
友邦和保诚是死对头,都视对方为最主要竞争对手。而友邦超越保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产品,但并不是主要的。香港保险主流产品仍然是以英式分红为主,英国保诚以英式分红而著名。保诚在重疾险上的更新今年最频繁,历史上从未有过,2017年重点关注重疾险没错,只是保诚产品设计团队未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这一点上友邦做的更好,重疾险逐渐向多次赔付转型,友邦的每次更新都让人眼前一亮。本来不想具体提产品的,但还是为保诚说句话吧,还原保障的优点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早期理赔的概率是远大于重疾理赔的,尤其是对于常年体检的客户,例如早期的原位癌更容易发现,所以还原保障的性价比蛮高的。
友邦超越保诚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渠道。
新单业务销售渠道分析
保险业务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代理人、银行渠道、经纪公司和其他业务等。通常代理人和经纪公司占据了超过绝大部分的业务量,而银行渠道对于汇丰和中国人寿海外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而其他业务可以忽略。
友邦今年的经纪公司新单业务首次超过代理人,经纪公司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相反保诚的经纪公司新单业务急剧萎缩,降至历史点,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两家保险公司的销售策略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友邦超于保诚的主要原因。
来源:智通财经网 2017-09-07